【答案】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

返回首页问题时间:2023-02-20 16:53
题目 / 答案提交正确答案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事孝文帝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余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文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斅①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文帝曰:“善。”乃止不拜啬夫。顷之,拜释之为廷尉。

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②,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①斅,xiào,效法,模仿。②跸:读“bì”,帝王的车驾。也指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行人通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B. 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C. 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D. 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而至于二世/天下土崩/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孝文帝”是谥号,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一般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大臣死后定谥,由朝廷赐予,后来还出现了私谥。

B. 廷尉,官职名,九卿之一,是当时的最高执法者。张廷尉是以官职名来称之,除此还可以以地名称呼对方,如柳柳州,贾长沙。

C. 宗庙,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是人们为亡灵建立的寄居之所。除天子设七庙,诸侯五庙,大夫、士、庶人皆可设庙,以祭先祖。

D. 顿首,古代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本是谢罪之辞。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张释之正直公正,依法行事。皇帝御辇所驾的马受到了惊吓,张释之审问惊马之人,知晓事情的始末,上奏文帝依法处以罚金。

B. 张释之不以口舌之利取人。与上从行上林苑,上林尉不可信任,不能回答文帝问话,文帝欲任命对答如流的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不同意文帝的做法。

C. 张释之考虑问题长远周全。认为下面的人被上面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劝谏文帝做任何事情都要审慎小心。

D. 张释之敢于犯言直谏,坚持原则。对于盗取高祖庙物件的人,他按照相关法律判处此人游街示众,改变了文帝判他灭族的做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2)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
答案
10. D    11. C    12. D

13. (1)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

(2)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

“其过”是“不闻”的宾语,“不闻其过”意思是“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应在“其过”后断开,排除AC。“至于”是固定短语,“到在”的意思,中间不可断开,“陵夷而至于二世”意思是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排除B。

这段话的意思是: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庶人皆可设庙”错误,庶人不可以设庙。古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判处此人游街示众”错误,原文说“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可见张释之对盗取高祖庙物件的人按照相关法律判的是“弃市”。“弃市”指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扔在大街示众的刑罚。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口辩,伶牙俐齿;超迁,越级提拔;随风靡靡,追随这种风气;其实,实际。

(2)族,灭族;假令:如果,万一;何以,用什么。
知识扩展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侍奉汉文帝。一次,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出行,登临虎圈,汉文帝询问书册上登记的各种禽兽的情况,问了十几个问题,上林尉只能东瞧西看,全都不能回答。看管虎圈的啬夫从旁代上林尉回答了皇帝提出的问题,答得极周全。想借此显示自己回答问题有如声响回应而且无法问倒。汉文帝说:“做官吏不该像这样吗?上林尉不合格。”于是命令张释之让啬夫做上林令。张释之过了一会儿才上前说:“陛下认为绛侯周勃是怎样的人呢?”文帝说:“是长者啊!”又再一次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呢?”文帝再一次回答说:“是个长者。”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在下位的人被在上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于是,取消原来的打算,不再任命啬夫为上林令。不久,任命张释之为廷尉。

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后来,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的目的,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恭敬奉承宗庙的本意啊。”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足够了。况且在罪名相同时,也要区别犯罪程度的轻重不同。现在他偷盗祖庙的器物就要处以灭族之罪,万一有愚蠢的人挖长陵一捧土,陛下用什么刑罚惩处他呢?”过了好长时候,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本文链接:https://www.oyuuu.com/Ti/WenTi/447842.html

关键字  浏览量:
上一篇:李斯者楚上蔡人也文言文阅读
下一篇:已知椭圆
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