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曾有《唐山市事情》出版。其中《唐山市》第一辑63~64页,曾以《北方景德镇——缸窑面临危机》为题,具体介绍了唐山陶瓷的衰败原因。在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还有几句重点提要:交通梗塞、煤斤缺乏、摊派浩繁、运费增加,均为当前最大打击。
文章说:
唐山市北郊五里许,烟突林立,厂屋栉比,马达嗡嗡然。何也:北方景德镇缸窑在焉。窑分东西,形成对峙之势,外有陡河环抱,风景绝佳,住户以万计。制瓷工厂八十余座,厂址宏大,男女工人三千余名。惜年来战乱频仍,交通梗塞,陶瓷无法经销,以至几乎全部工厂破产。回溯昔日之繁荣,令人神往。而今日之荒凉,又不尽可悲也。
文章回顾了唐山陶瓷的发展:
缸窑百余年前,乃一榛莽之墟,因天然蕴藏陶土,经开采后烧成粗瓷。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年),仅有东陶成等窑厂数座。沿至民国初年,窑厂日渐增多,出口亦较前精良。民国二十年(1931年)后始由江西景德镇聘来技术工人,添购机器,开始制造细瓷。经数年之精心研究,出品始能与江西瓷比美。所产陶瓷,分粗细两种。粗瓷(缸碗)乃手工做成,细瓷则为机器制造。民国十五年到三十二年(1926~1943年)为全盛时期,出品年产约二十万吨,运销几遍全国,尤以东北为大宗。当时的购瓷客商,多如过江之鲤,大有供应不暇之势,营业蒸蒸日上。于是扩充厂址,安装电力,俨然工业区矣。此时工人待遇甚高,生活优越。方期长足进展,奠定基础。岂知好景不长,时局多变,于是缸窑业遭受影响,大感困窘。
文章对缸窑陶瓷生产危机的四个方面作了如下剖析:
(一)交通梗塞。两年来,津浦、乎汉、平包、平蒲等线,时有断绝,以致陶瓷无法外运,成品堆积如山,资金周转不灵。
(二)开滦矿务局停配煤炭。缸窑每月需煤碳四千余吨。敌伪时期,每月由开滦配售四千六百吨。民国三十四(1945年)日本投降后,每月仅拨二千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则只拨一千吨,后来又减至三百吨,至本年度(可能是在1947年)一月,矿务局断然停止配售。于是民营工厂所殷切企望的煤炭已告断绝。开滦矿当局曾因煤炭积压,而于春节时停工多日,不能说没有煤,然而对矿区范围内本来有优先购买权的工厂,竟不配售,造成煤荒!
(三)地方摊派浩繁。缸窑在滦县本为最小的乡,人口仅一万二千人,土地仅八十顷,所产粮食不够一月吃的,大部人口,依赖做陶瓷糊口。而今陶瓷业已经崩溃,全乡人民生活陷入绝境。况且,凡是自卫团队及学校的经费,都由地方筹措。同时县政府征粮征款与日俱增,加上营业税、所得税等等,使已崩溃的陶瓷工业业者尤感焦虑。
(四)铁路运费一再增加。民国十七年(1928年)时,铁路当局规定陶瓷为五等货,其运费再打百分之五十、百分之六十的折扣。抗战胜利后,将陶瓷规定为四等货,其运费又不打折扣,致使运费超出货物价值的两倍。此种畸形现象,不亚于一纸催命符。
综上看来,陶瓷业遭受重重打击,实难支持,陶瓷企业债台高筑,日趋崩溃,数千工人失业,啼饥号寒。环顾今日之中国,外货充斥,唯独陶瓷一项,尚能与之抗衡,若不迅于救济,也是岌岌可危,希国人注意。
此为文章之大意,文末署名吴宝谦,与唐山有关陶瓷史料对照,这篇文章的基本观点还是很客观的。尽管对把缸窑比作“北方景德镇”的评价是过誉了,但也不是一点根据没有。曾几何时,全国陶瓷工业处于普遍萧条的情况下,而且仅就河北省而言,还有一个大瓷区彭城不可忽视。然而毕竟经过新明、德盛、启新等几个带头走向技术进步的厂家的影响作用,使唐山陶瓷产品销售网向广大地区辐射,并屡次赢得重大国货产品荣誉奖。当时的唐山陶瓷已非往昔所比。在这一点文章作了较为中肯的说明,读后是令人信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