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科目,它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儿童敞开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强迫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导入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机、情感赋予感情色彩,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会感到枯燥和单调,以情启学。
一、美术课导入生活化。
美术教材的知识大多取材于现实的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活”用教材,从学生平时看的见、摸的着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得知识,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教学效果颇佳。例如,在《画画我喜欢的玩具》一课进行了这一方面的尝试。改变了常规的准备两个大型玩具,然后挂在教室里让学生观察写生的常规教学。这次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玩具大搜索”的活动,请学生们从家中找来他们天天玩的各种各样的玩具(布娃娃、小汽车、恐龙、民间玩具等等),集中到美术教室。在课前我把这些玩具再进行艺术性地摆放,课桌上、窗台上、柜子里、挂钩上到处都是各式玩具,琳琅满目,比儿童商店的玩具还要丰富,让学生们进入美术教室犹如来到了一个玩具世界,个个都兴奋不已。为了能使美术课正常进行,我先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教室里自由玩耍交流五分钟,然后在自己喜欢的玩具前面坐好。在那么多的玩具面前,同学们的绘画热情相当的高,他们根据自己的作画能力进行有的放矢地挑选适合自己写生的玩具,都对这次的写生练习非常有信心,写生对象的多样化对这次的写生教学也有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了。
二、美术课导入自然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尽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仍对周围的事物存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借助学生熟悉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带绘画兴趣小组时,我出了这样一题:《树干也能变漂亮》,同学们一看题目很不屑一顾,树干有什么好画的,只要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画几道线不就得了吗?教师设疑,树干都是这样的吗?由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再而出示各种树干的图片,让学生仔细地看一看,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简单的树干变漂亮了。树干的表面都有一层树皮,它们是树的衣服,画树干的关键当然是要画好树皮,树皮是什么颜色呢?树皮一定就是棕色吗?再一次提起学生胃口,他们自然而然的开始仔细观察起树皮的颜色来。树皮的颜色找出来了后,再看看,在树干的上面还有什么?这些小圈圈或小道道不管是大是小,都会组成各种形状,在画它们的时候,可以联想一下,它们像什么形状呢?一步步,不失时机诱发,使学生对树干感起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就有东西可画,有东西可联想,从而画出最美最好。
又如:有一天上课,外面下起了小雨,我想:对于雨,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都有不同的感受,如果让孩子把这些感受画出来,一定很有意思。于是我就带着孩子到雨中去跑跑,孩子们在雨中玩得很快乐,同时,我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观察雨中有趣的事物。回来后,我让学生把刚才所见、所闻、所感画下来。瞧!画得多好:向前倾斜的身体和腿的动作,表现了行人在雨中匆匆赶跑的情景。人物的神态画得非常生动。你看他们低着脑袋,紧锁着眉头,瞪圆的眼睛望着前方,嘴唇闭得紧紧的,一副紧张而顽强的神态的。好大的风啊!树叶纷纷飘落下来,小姑娘的头发都飞了起来。她们用双手紧紧地握着伞,生怕一不小心,伞就被风刮走了,画得多有意思啊!走在雨中多么好,小花小草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小朋友的心情也被小雨冲刷得快快乐乐……
三、美术课导入游戏化,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好动、好玩是学生的天性”。根据这一特点我将学生爱玩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地步。游戏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适当运用游戏于课堂教学中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儿童喜欢多种形式的游戏,教师可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例如在《头饰》一课中,我先作这样的启示:你们喜欢动画片中的人物吗?然后找几名同学戴着动画片中的人物头饰伴随着音乐出场,并让同学们参加游戏活动,学生选择和自己头饰相符合的主题,自己挑选同学来表演,学生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展开了生动的想象,让学生置身于游戏中、充满欢笑声,这样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效果很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绘画艺术。
四、美术课导入故事化,情景交融。
学生对故事、看动画片非常感兴趣。因此我将教材中通过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动画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的课堂的趣味性,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我在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特爱看小人书,小人书里的传说、童话常常使他们感觉自己就是里面的主人公。我想:既然他们对童话这么感兴趣,我何不就利用这一点,让他们画出一些想象画来呢!在上《蔬菜》这一课时,我试着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描述了这样的一个王国:“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个蔬菜王国,那里住着许多蔬菜小人。这些蔬菜小人的头呀、手呀、脚呀都是蔬菜组成的,就连鞋子、裙子、项链、武器等也都是用蔬菜做成的,当然,蔬菜王国里的国王、王后、公主、王子、士兵、、国民、厨师也都是蔬菜啦!小朋友,你能把这个有趣的蔬菜王国画下来吗?比如:画一个好老好老的南瓜国王,画一个漂亮的豌豆公主或者帅气的胡萝卜王子、土豆士兵,试一试,一定很有趣!刚讲完,有很多小朋友就跃跃欲试了,我再让小朋友们回忆一下曾在小人书中看到过的国王、王后等人物的形象,然后将蔬菜与人物形象进行联想,画出生动有趣的“蔬菜小人”。这个方法还真不错,小朋友们一个个握着笔,歪着头,
一幅全神贯注的模样,静悄悄的描绘着他们的“蔬菜王国”。
五、美术课导入问题化。
质疑是学习的导火线,是一切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先“设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且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例如在《画画我最喜欢的玩具》这一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起学生的热情,同时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在他们写生时启发他们发挥想象,添加背景,树立创新意识。我先给学生看一张没有背景玩具写生画,问全班同学:“画上的娃娃在哪里”?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在窗前、有的说在公园里、有的说在一幅画前。然后我再问:“你希望他在哪里最有趣?”这下教室里的气氛更加活跃了,有的说我希望他在月亮上荡秋千、有的说希望他在大蘑菇底下躲雨、也有的说希望他在电视机里主持节目。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变得非常的活跃,在这样的思维下,作品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又如,在教学时我根据小学生对恐龙感兴趣这一点,我编了这样一个场面:“某一天,一个巨大的飞碟落在地球上,所有的恐龙都兴奋了,争先恐后地向前奔去。禽龙紧张,梁龙好奇,棘龙回头招呼着同伴,而霸王龙却大叫:哈哈,这下我可以尝尝外星生物的味道啦!后来怎样了?至今还是个谜,你们能想象出以后的情景吗?”学生们兴趣十足的讨论着,看着他们兴趣正浓,趁热打铁,让他们画下了以后的场景。这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童话、传说,通过教师的巧妙的设疑,将兴趣迁移到绘画上,教师挺轻松,学生也乐意去画,真是两全齐美。
总之,为了适应新课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全体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在教学导入中运用各种“问题情境”,引起兴趣、产生情感、获得知识,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
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科目,它要靠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激励来唤起儿童敞开心灵的大门,不能有任何强迫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特别的注意导入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兴趣。《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机、情感赋予感情色彩,学生的学习活动就不会感到枯燥和单调,以情启学。
一、美术课导入生活化。
美术教材的知识大多取材于现实的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活”用教材,从学生平时看的见、摸的着的事物出发,通过具体形象的感知来获得知识,使学生在乐中学、趣中学,教学效果颇佳。例如,在《画画我喜欢的玩具》一课进行了这一方面的尝试。改变了常规的准备两个大型玩具,然后挂在教室里让学生观察写生的常规教学。这次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玩具大搜索”的活动,请学生们从家中找来他们天天玩的各种各样的玩具(布娃娃、小汽车、恐龙、民间玩具等等),集中到美术教室。在课前我把这些玩具再进行艺术性地摆放,课桌上、窗台上、柜子里、挂钩上到处都是各式玩具,琳琅满目,比儿童商店的玩具还要丰富,让学生们进入美术教室犹如来到了一个玩具世界,个个都兴奋不已。为了能使美术课正常进行,我先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教室里自由玩耍交流五分钟,然后在自己喜欢的玩具前面坐好。在那么多的玩具面前,同学们的绘画热情相当的高,他们根据自己的作画能力进行有的放矢地挑选适合自己写生的玩具,都对这次的写生练习非常有信心,写生对象的多样化对这次的写生教学也有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了。
二、美术课导入自然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尽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仍对周围的事物存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借助学生熟悉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如:在带绘画兴趣小组时,我出了这样一题:《树干也能变漂亮》,同学们一看题目很不屑一顾,树干有什么好画的,只要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画几道线不就得了吗?教师设疑,树干都是这样的吗?由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再而出示各种树干的图片,让学生仔细地看一看,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简单的树干变漂亮了。树干的表面都有一层树皮,它们是树的衣服,画树干的关键当然是要画好树皮,树皮是什么颜色呢?树皮一定就是棕色吗?再一次提起学生胃口,他们自然而然的开始仔细观察起树皮的颜色来。树皮的颜色找出来了后,再看看,在树干的上面还有什么?这些小圈圈或小道道不管是大是小,都会组成各种形状,在画它们的时候,可以联想一下,它们像什么形状呢?一步步,不失时机诱发,使学生对树干感起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就有东西可画,有东西可联想,从而画出最美最好。
又如:有一天上课,外面下起了小雨,我想:对于雨,每个人在不同的时刻都有不同的感受,如果让孩子把这些感受画出来,一定很有意思。于是我就带着孩子到雨中去跑跑,孩子们在雨中玩得很快乐,同时,我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观察雨中有趣的事物。回来后,我让学生把刚才所见、所闻、所感画下来。瞧!画得多好:向前倾斜的身体和腿的动作,表现了行人在雨中匆匆赶跑的情景。人物的神态画得非常生动。你看他们低着脑袋,紧锁着眉头,瞪圆的眼睛望着前方,嘴唇闭得紧紧的,一副紧张而顽强的神态的。好大的风啊!树叶纷纷飘落下来,小姑娘的头发都飞了起来。她们用双手紧紧地握着伞,生怕一不小心,伞就被风刮走了,画得多有意思啊!走在雨中多么好,小花小草被雨水冲洗得干干净净,小朋友的心情也被小雨冲刷得快快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