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过程,是学习者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养成的过程。在此期间,学习者的人格与品性逐渐形成,独立、思辨、创新能力随之发展。今天,小编带你看看各国教师如何为学生创设条件,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
自由的课堂氛围孕育思辨意识
在哈佛大学,美国著名行为学家、心理学教授Steven Locke的课堂上,来自中国的交换生范励学这样描述,“为了照顾我们中国学生,教授的讲课速度非常慢,不像国内老师教我们什么叫我们记住,而是提出这个问题与我们探讨,且与我们辩论”。
在美国,课堂中只要举手便可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言论。一堂专为中国访学生开设的“成功者的心理要素”课堂上,每次Steven Locke教授提出一个问题时,鲜有中国学生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回答或争论,甚至课堂变得鸦雀无声。而来自麻省理工大学国际学院的3位本地学生向导为中国学生解了围,落落大方地向教授表明他们对问题的观点。尽管这堂课并不是为他们上的。
这种自由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同学在课堂中都能被这种开放的气氛带动,胜过老师一个人在上面讲。
多元文化并存中做好身份认知
在芬兰,各族群文化被视为特殊的、单独的成分。多元文化教育类似于“凉拌色拉”或“管弦乐队”,大家都对这些文化加以保存、认同与尊重。
在主流文化中,个体文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被接受。所以,芬兰的国际学校首先要保证学生的身份认知,做到多元文化并存。他们认为每一个个体是平等的,是平等共存的,对原有的身份进行支持,对其自身成长有很大益处。
表现在课程建设上,芬兰的语言类课程占有绝对的数量。图尔库国际学校的校长以某一个学年的课程内容为例,对此作了说明,芬兰语、瑞典语占了学年课程的42%,占了很大比例。在芬兰,一个移民孩子的家庭,每个礼拜都有权利进行母语学习。因此,除芬兰语、瑞典语外,现在还保留有约153种民族语言。
集体项目中锻炼组织能力
日本很重视学生体育运动,认为体育不仅强身健体、磨练意志,也是很好的自我教育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等良好品质。日本每年举行全国学生体力、运动能力、运动习惯等调查。调查结果主要用于评估学生成长。
日本中小学体育运动会都是集体项目,没有个人项目,因此没有个人冠军奖项。诸如应援合战、三色彩球对抗、合力搬运大皮球等体育比赛,多以班级为单位,都是需要全班同学合作完成,借以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日本中小学社团活动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娱乐,正是西方教育所倡导的第三课程,培养学生集体服务意识、团队奉献精神、领导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
日本中小学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很自然地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显得真切可感。如八尾市北山本小学教育目标是“让大家都有开心笑容”。日本小学生守则也非常具体,与学生生活幸福密切相关,如放学走规定路线、马路上靠右行走等。